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沈三白與芸娘


沈三白與芸娘

沈三白與陳芸娘是名著《浮生六記》中的一對夫婦。《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清朝的沈復。沈復,字三白,蘇州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 。他逝世的年份歷史上沒有記載。後人根據他的第四記推斷,他大概於嘉慶十二年(一八零七) 後的某年逝世。俞平伯(一九零零至一九九)作了一個沈復的年表,也祇能寫到嘉慶十三年。陳芸娘與沈三白同年出生,比三白長十個月。他們在十八歲時結婚。在他們二十五歲時,生下女兒青君。再兩年後,生下兒子逢森。他們的婚姻維持了二十三年。陳芸於四十一歲時病逝。他們的兒子在十八歲時夭亡。三白的總角之交石韞玉聽聞他們父子永訣,為之浩歎,贈以一妾,使他可以「重入春夢」。 

 

沈三白一生窮愁潦倒,鬱鬱不得志,雖然能文善畫,但文章書畫不值錢,而且他們夫婦又失歡於老人家,被逐出門庭,所以生活上大多數時間都很困苦。《浮生六記》是一本寫實的生活錄,不是小說。內容中所有人物都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的。林語堂(一八九五至一九七六)曾說芸娘「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他們夫婦倆雖然貧困,但滿有生活情趣,彼此在患難中相敬相助,相親相愛。如果沈復沒寫這本書,他們的事跡將會像蘇東坡所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事如春夢了無痕。林語堂曾想往蘇州找他們的墳墓,供奉跪拜禱祝於兩位清魂之前。不知他有沒有去呢?

 

《浮生六記》的六記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及〈養生記逍〉。(有學者指第六記應是〈養生記道〉。) 「浮生」二字,想是取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名著《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版本)的後四十回是不是由高鶚「狗尾續貂」的是「紅學」的一個課題。同樣,有學者指《浮生六記》的後二記是偽作。他們說後二記的文字風格與前四記不同。亦有人指第六記與曾國藩「頤養方面的日記,很是相似」;其中「幾與曾國藩己未到辛未間的十餘條日記,一字不差」。但亦有研究者說後二記因為記述的內容與前四記的性質不同,所以文字不像前四記;而所謂「抄襲」,經翻閱影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的全部日記,發覺並無其事。平心而論,「六記」的文字都十分優秀,內容令人心醉,有學者指出其兼有李漁《一家言》、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冒襄《影梅盦憶語》等書的內容。《浮生六記》之能感人,在於它的文字及真情的實寫。沈復甚至將他「半年一覺揚幫夢,贏得花船薄倖名」的一段冶遊經歷寫下!

 

早年,盧雨岐將《浮生六記》的部份內容改編成電影《芸娘》,由珠璣執導。演員方面,由任劍輝演沈三白、白雪仙演芸娘、靚次伯演三白的父親稼夫公、半日安演三白的母親、蘇少棠演三白的弟弟啓棠、任冰兒演三白的弟婦、蕭芳芳演青君、馮寶寶演逢森。《浮生六記》還有很多人物,所以電影中我們還見到很多「甘草演員」,如李鵬飛、黎雯、檸檬、張生等。電影的前半部和原著的內容差不多,當然加上了一些藝術上的修飾。但半日安所演的角色是「後母」,卻並非原著中所說的。三白的弟弟及弟婦亦不是電影中所演的反派。但各演員各司其職,演技無懈可擊。蕭芳芳演的小女兒青君很入戲,在電影中唱了一首思念雙親的曲子,真摯感人。當年,馮寶寶年紀還小,但已很「精靈」可愛。電影以大團圓結局,反面人物都沒有好的下場。這是符合當時粵語片觀眾的願望的。

 

在一九七九年,名作曲家楊石渠先生作了《沈三白與芸娘》,分上下卷,由林家聲、陳好逑演唱。楊先生有很多作品,如《紫鳳樓》、《樓台泣別》、《花田錯會》、《紫釵憶夢》、《司馬琴挑〕、《金枝玉葉》、《渭橋哭別》、《倩女回生》、《蘇三贈別》、《琵琶抱月明》、《夢斷櫻花廿四橋》、《牡丹亭驚夢之倚鞦韆》等,真是首首名曲。《沈三白與芸娘》更是出類拔萃之作。這一曲結構嚴謹,文句優美。林家聲為這曲所度的唱腔亦細膩動人,和陳好述一起,把三白芸娘這一對患難夫妻演繹活了!這一曲在一九九五年被選為「全港我最喜愛粵曲選舉」的第一名。

 

沈三白與芸娘等《浮生六記》的人物均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的。他們的經歷、際遇都是真有其事。祇要依足《六記》所述的而作曲,已可感人,實不必再篡改作品的內容。歌曲中提及三白為了生活,於「曉霜天」趕出門、沒有寒衣、吃粥、妻女淒涼相送等上卷的情節,都是原著中所有的。在下卷中,芸娘奄奄一息時,說夢見先人在奈何橋上招手,又勸三白在她去世後續絃,三白則回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最後,芸娘在告別人間前斷斷續續的說了幾句「來世」,也是原著中最感人的情節。但,在上卷中寫三白在臨出門前才知道芸娘為了生活,私下決定將青君送去王家作童養媳,使他感到有如晴天霹靂,這卻並不真確。事實上,將青君送去作王家的童養媳是兩夫婦商量之後的無可奈何的選擇。青君所許配的「王郎」,名韞石,是三白表兄王藎臣的兒子,芸娘說:「聞王郎懦弱無能,不過守成之子,而王家又無成可守;幸詩禮之家,且又獨子,許之可也。」三白也同意這個決定。在下卷中有王郎早夭,青君選擇「淒涼守節奉高堂」的情節也是不真確的。我不同意楊先生這樣「無中生有」。當然,這樣寫的話,更催人眼淚。

 
但,無可否認,《沈三白與芸娘》是一首很出色的粵曲。這一曲的寫作技巧很高明,可以欣賞的地方很多。有空再和各位一談。                              

2 条评论:

  1. 謝謝你考究細節,我才可以清楚知道他們二人的真實故事。

    回复删除
  2. 謝謝你考究細節,我才可以清楚知道他們二人的真實故事。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