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怎樣唱好粵曲的「中板」
要唱好一首粵曲,我們要掌握好叮板、音準及該首曲的「字」。在上兩期我已經和大家談過。除了這幾點,還有甚麽其他的因素呢?
普通一首粵曲,大多有中板、二王及小曲。今期和大家談談中板的「斷句」問題。這裡的「斷句」,不是指將中板的上、下句區分,而是我們應該怎樣將中板的每一句找「頓位」。在粵曲上,中板一般用來「訴情」,用喜、怒、哀、樂的情緒去抒發、表示處境及狀況。幾乎所有中板,無論是士工中板、反線中板、乙反中板、七字清中板、點翰中板等,都會涉及到「斷句」這個問題。可以討論的例子俯拾即是。我舉一些經典的例子和大家研究。
在《紫釵記之燈街拾翠》的一段〈士工中板下句〉中,李益自報身世,唱詞是「我原是隴西人,適作長安客,願折蟾宮桂,來伴玉瓶花。」這一句中板下句應該怎樣唱才能準確的傳情達意呢?任劍輝的唱法是「我原是隴、西人,適作長、安客……」。在任姐唱這曲的年代,歌者對於頓位不大重視,但求唱得舒服。但如果要準確的傳達歌詞的意思,應要唱成「我原是、隴西人,適作、長安客 ……」,這樣才是「露字」的唱法。除了這兩種唱法,還有一種折衷的唱法是「我原是隴、西----人」,這方法是在「隴」字之後,過一底板,在下一叮未到時提早唱出「西」字,拉至叮位(即這個叮位是一個「罅叮」),然後將「人」字作為板位。這種唱法對初學者來說有少許難度,唱者要把握好叮板的時間值。很多唱家間中會採用這唱法,但大多數的唱家是用第一種方法去唱的。我主張用第二種方法去唱。
在《李後主之去國歸降》中的〈反線中板下句〉中,唱詞是「花逐雨中飄,曲隨廣陵散,感時知有恨,惜別悄無言。」任姐的唱法是「花逐雨、中----飄,曲隨廣、陵散……」。在唱「花逐雨中飄」這小句時,是用第三種唱法的。如果採用第二種唱法,則是「花逐、雨中飄,曲隨、廣陵散」。
在新馬師曾的獨唱曲《啼笑因緣》中,有一〈乙反中板〉唱段,唱詞是「一念到女兒心,恰似垂絲柳,一任那風雨,飄搖。」新馬的唱法是「一念到女、兒心,恰似垂、絲柳……」。這是第一種唱法。如果用第二種唱法,可以唱成「一念到、女兒心,恰似、垂絲柳……」。
在《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中,整段〈乙反中板〉的唱詞是「未盡萬千言,可奈相逢無一語,我才華尚淺,何竟痛緣慳。有淚哭瀟湘,無夢到怡紅,一對好鴛鴦,慘受無情棒。物在痛人亡,三尺花鋤坭土蓋,嘆惜花人去後,誰後葬花殘。金獸懶添香,塵封綠綺琴,絃斷曲終,猶似廣陵散。遺物尚留存,獨餘詩稿今何在,心血隨火化,不留痕跡在塵寰。」這裡,今時幾乎所有唱家都會用第一種唱法,即唱成「未盡萬、千言,...... 有淚哭、瀟湘,無夢到、怡紅,……物在痛、人亡,……金獸懶、添香,塵封綠、綺琴,……遺物尚、留存,……」我主張應用第二種唱法,即「未盡、萬千言,...... 有淚、哭瀟湘,無夢、到怡紅,……物在、痛人亡,……金獸、懶添香,塵封、綠綺琴,……遺物、尚留存,……」。
在《帝女花之相認》中,有一段〈乙反中板〉,唱詞是「貯淚已一年,封存三百日,盡在今時放,泣訴別離情。昭仁劫後血痕鮮,可憐夢覺剩空筵,空悼落花,不見如花影。難招紫玉魂,難隨黃鶴去,估不到維摩觀,便是你駐香庭。」任姐是用第一種唱法的,即「貯淚已、一年,封存三、百日,……難招紫、玉魂,難隨黄、鶴去,……」我覺得應用第二種唱法,即「貯淚、已一年,封存、三百日,……難招、紫玉魂,難隨、黄鶴去,……」。
在《玉梨魂之剪情》中,有一段〈七字清中板〉,唱詞是「到死春蠶絲不斷。織成恨繭苦纏綿。今世孤淒無恨怨。痴心期待再生緣。」鍾雲山的唱法是「……織、成恨繭苦纏綿。今、世孤淒無恨怨。痴、心期待再生緣。」我主張唱成「……織成、恨繭苦纏綿。今世、孤淒無恨怨。痴心、期待再生緣。」
麥炳榮、洗劍麗唱的《文姬歸漢》中有一段〈點翰中板〉,唱詞是「因漢帝特命欽差,將旨降……。」麥炳榮的唱法是「因漢、帝特命欽差,將旨降……。」自從他這麽唱後,我從未聽過有任何唱家不是這樣唱的。但,在「漢」字之後的一頓是無須的,亦不好聽。為甚麼不唱成「因漢帝、特命欽差,將旨降」呢?
因為唱中板可以這樣將叮板移上移下,所以增加了唱者的自由度。這也是唱者在度曲時的樂趣之一呢!有時,在唱二王時,也可以這樣玩玩,例如何非凡在唱《狄青夜闖三關》時的〈長二王下句〉時,便大大玩了這技巧,唱得很有特色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