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唱好一首粵曲
筆者很喜歡粵曲,對於每一首自已想唱的曲,也會在唱前研習一番。怎樣才能把這首曲唱好呢?
唱好一首粵曲其實牽涉到很多因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筆者與勞韻姸老師一起應市政總署之邀,在高山劇場一項粵曲比賽中出任為評判。決出名次後,主辦單位邀請勞老師與我上台說些「評語」。勞老師對我說,〝劉先生,我們分工,我說叮板問題,你談音準問題。〞的確,要唱好一首粵曲,叮板及音準是兩大要素。
先談談叮板。在京曲方面這稱為「板眼」。京曲的「一板三眼」代表4/4的節奏,粵曲則稱之為「一板三叮」。不論演唱或演奏任何曲種,總離不開要掌握好該曲的節奏。紅伶老倌在正式演出中,很少有「撞板」的情況,但業餘愛好者則較容易出錯。但不知怎的,一代宗師馬師曾在唱《余俠魂訴情》,在戲稱「拎隻尿壺掉上床」的中板過序後,開口唱「我姓余…」時,開得早了少許。
多年前,在一次演唱會上,伍艷紅與陳慧思唱《洛水夢會》。開始時她在〈乙反南音〉一段時已經出錯。最後在唱「夢醒芳魄無處覓,…」竟然完全跟不上音樂的節奏,失誤極大。可能在當年,《洛水夢會》還是新曲,伍艷紅不甚熟曲吧。
如果熟曲,一般來說,叮板問題較易掌握。但音準問題很複雜。有些人天生較有音樂感,耳朵又靈敏,不會或很少有「走音」的問題。但亦有不少人在這方面有困難:所謂「五音不全」者。如果屬於後者,唯有多些鍛鍊、多唱,慢慢去改善了。不論任何歌曲、樂器,音調的準與穩都是一些基礎的問題。在粵曲方面,很多業餘愛好者較易失準,尤其是在「清唱」時(例如木魚、龍舟、長花) 。舉例,在《幼覺離很天》一曲中,生唱〈乙反木魚〉「妹妹呀,卿死已無堪戀棧…」,再輪到旦唱「寶哥哥,悲金悼玉原是幼,…死後餘灰再績難。」之後生要禿唱〈乙反南音〉。經過了這麼長的乙反木魚後,很可能某方或雙方都唱離了調,以致禿唱乙反南音時也只能待伴奏的樂音重起時才能糾正過來。
大多數的紅伶老倌,很少有在音準方面有缺失。陳笑風是我的偶像。「風腔」細膩婉轉,吐字清晰。但,他在後期所唱的《錦江詩侶》、《山伯臨終》等曲時,在拉腔時已不太穩,有些失準了。阮兆輝在灌錄的唱片中,有一曲《離鸞秋怨》,是以「豉味腔」為其專長的李向榮(一九零八至一九六六) 的代表作之一。阮在唱到最後一段〈合尺花〉「莫論是妹妳忘情抑或是郎薄倖」時,明顯的走了音。李向榮另一名曲《雲雨巫山枉斷腸》起初「打引」後唱「枉斷腸」時的拉腔是些甚麼音,初學者也較難掌握,因為這個腔是清唱的。唐健垣早年對李向榮的唱腔已很有研究,在他輯錄的《唐氏粵曲唱本》中,將這個腔的工尺訂為反線的「六反工尺上尺乙士合尺工六五反工」,是不對的。在沈秉和所著的《豉味縈牽四十年》一書後面所輯的曲中,在這裡用了「五六工尺上尺乙士合伬合土尺上乙」是對的,但說是反線的,也錯了。這裡應該是用正線。接着的唱段是〈反線二王板面〉「自愧無妙計…」的工尺是反線的「工六尺工六…」。打引之後拉腔至正線的「乙」,與〈反線二王板面〉的首個音「工」,是同一個音。如果正線是C調,這個音是B。但李向榮的正線是降B調的,因此這個音是A。
多年前,名伶新馬師曾有一次與吳君麗唱《樓台會. 憑欄》。這應該是一首悽怨的曲,但新馬師曾唱得不認真,不斷在搞笑,「玩」得過份了。唱到禿頭〈雙聲恨〉時,偏離了應該用的正線,唱了半句,伴奏音樂加入時才修正了。
名曲《洛水夢會》有一段由旦唱的〈乙反花上句〉「你應知菩提無樹鏡非台,莫怨苦海浮沉難靠岸。」在唱後半句時,很多旦都掌握不到音準。我試過問她們這一句的工尺時,大多都不甚了了。其實這一句的工尺是「六六六上上尺反反六工尺上,乙尺工工乙士士士尺乙尺,工六五反六工尺上尺」。如果想準確的唱好這一句,對其工尺應該要有認識。
要唱好一首粵曲,還涉及很多其他的學問。將一首粵曲唱好後,我們還要學習如何去欣賞粵曲。有空再和大家談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