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的調式
粵曲的撰曲者在撰作一首粵曲時,除了要考慮題材、曲式外,還要考慮各唱段的調式。普遍來說,他們會選擇用正線、乙反、反線、尺五線或士工線。我想和大家談談其中的樂理。
粵曲和西樂不同體系,相信大家都無異議。但彼此有一個共通點:各種唱段都有一個調(key) 。假若我們將粵曲伴奏的音樂以西樂的C調作為我們的正線(或稱合尺線,以G=合,D=尺) 的調,那麼乙反調式也是C調的,而反線(或稱上六線,以G=上,D=六) 即是G調,尺五線(以G=尺,D=五) 即是F調,士工線(以G=士,D=工) 即是Bb調。為甚麼上六線稱為反線呢?因為頭架的二胡定弦由合尺變為上六,音高不變,但前者內弦唱名變為後者外弦唱名,所以用一個「反」字來表示。京劇中的「二黃」及「反二黃」也是分別用合尺線及上六線的。
本刋第一二八期區文鳳小姐的文章《粵曲曲式的應用之一(四) 》說反線等同於西樂的G Minor(即G小調)。這是不對的。反線等同於西樂的G Major(即G大調,簡單來說,就是G調) 。按,小調有三種,分別是自然小調(natural minor) 、和聲小調(harmonic minor) 及旋律小調(melodic minor) 。自然小調的音階結構是67123456,和聲小調是將自然小調第七級的「5」升高半音而成。旋律小調是上行時將自然小調第六級的「4」及第七級「5」升高半音而成,下行時多半用自然小調形式,但有時也升高。這三種小調均以「6」音為主音(tonic)。G Minor 自然小調組成的音為G A Bb C D Eb F G,主音G 是要唱作「6」的。G Major 組成的音為G A B C D E F# G,主音G 是要唱作「1」的。文章又說〝正線和反線都是最適合人類演唱的「線」〞,不知如何有這結論?一首歌曲無論是用甚麼調來寫的,只要照顧到高低音的安排,都適合人類演唱。有些反線小曲和正線小曲因為音高,分別改用尺五線及土工線反而會更加適合一般唱家。「大喉」歌多是正線的,但因為音高,一般唱家都唱不起。
區文鳳小姐的文章說反線較為「高亢」。同樣,一首歌曲無論是用甚麼調來寫的,只要用上高音,都可以是高亢的。反線二王中經常出現的高音其實並不是很高的。反線的「彳尺
」只不過相當於正線的「五」音吧了。正線的「大喉」唱段往往比一些高音的反線唱段更高亢。反線有時也可以很低沉。文章又說二王用反線唱是加倍地苦,中板用反線唱有一種「逼切的苦」的感覺。我的意見是一個唱段是否苦,並不以它的調式來決定。只要唱詞唱情淒苦,聽者便會感到「歌者苦」了。反線中板有時也可以表達一種高興的情緒的。例如在李居明先生所編的《蝶海情僧》一劇的第一幕《南湖驚變》中,主角真如所唱的那一段反線中板「有一首寄情箋,頌讚桃花面,傳遞在童巾裡,訂交在繡谷前……」。真如唱時,情緒是很歡快的。《胡不歸之慰妻》全曲用正線,却是苦曲之經典。
其實,只有「乙反」調式的唱段才一定是表示苦或抑鬱的。我不同意區小姐所說的〝乙反小曲和乙反調式的梆王都是屬於正線的〞這一個概念。我們可以說乙反二王是正線二王嗎?正確的說法是乙反小曲、乙反調式的梆王、正線小曲和正線的梆王都是用C調的。文章說〝把樂音「工」、「六」提高半度,變成「乙」、「反」兩音。〞這一句相信是筆誤,應該說〝把樂音「士」提高一個音,把「工」提高半個音,變成「乙」、「反」兩音。〞已故編劇家葉紹德先生所撰的《魂斷水繪園》內有一首〈乙反柳搖金〉便是用這個技巧寫成的。
文章提到潮州箏曲〈寒鴉戲水〉,又謂很多潮州曲用於粵曲中都被改為反線演奏。就以〈寒鴉戲水〉這首人稱為潮州的「州曲」來說,出現最多的高音才不過是「五」,如用反線或尺五線,全曲會顯得很低沉,所以用正線或士工線較佳。在《西樓記之病中錯夢》中〈寒鴉戲水〉是用士工線的。《玉梨魂之剪情》曲中的〈潮調昭君怨〉是用正線的。
文章又說一般音樂師傅會改變小曲的「正線」或「反線」以遷就演唱者的唱腔音域。我覺得這一句有些語意不明,不知是否指將正線的小曲改為反線,或將反線的小曲改為正線,或是將小曲的調式作其他的轉變?除了偶然將一些反線的小曲改低用尺五線之外,音樂師傅很少會將小曲的調式更改。為了遷就演唱者的唱腔音域,他們大多只會將伴奏的線口稍作調整,例如將正線用C#調來演奏。
一些初學曲藝的朋友很多時會問〝反線高音些還是正線高音些?〞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無疑,由G調至C調,是提升了一個純四度(perfect fourth),即升了21/2音數。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我們不會將一個反線的梆王唱段用正線去唱,也不會將一個正線的梆王唱段用反線去唱。在一首粵曲內,正線與反線的音域是差不多的。或問〝同一首小曲,用反線去唱高音些還是正線去唱高音些?〞這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我用〈秋江哭別〉這首古曲來舉例。在《帝女花之庵遇》中,〈秋江哭別〉是用反線的,唱到「寧以身殉博後評,我寧以身殉不向玉女再求情」一句時最高。在《合兵破曹》中,〈秋江哭別〉是用正線的。以「你將東風借萬分理想」一句最高。唱到「能助我火攻謝幫忙,憑你虎威定膽寒」,已要唱低了。所以,一首小曲以反線去唱或是用正線去唱,高低位各有不同。只要掌握到「對沖」的技巧,撰曲者用甚麼調式都不會對演唱者構成問題。《紫鳳樓》一曲中的〈四季相思〉一般是用反線的,但陳笑風先生在這裡却用正線去唱,很技巧地避過了一些高音,揮洒自如。但若問「尺五線與反線又如何?」因由F調去G調只是一個大二度(major second),相差的音數為1,所以,一首小曲以尺五線或反線去演奏,高低位大致上不變。有些唱家喜歡將一些反線的小曲用尺五線去唱,認為這樣會比較舒服,這點我同意,不過要留意唱段在接駁上是否順暢。例如在《樓台泣別》一曲中,很多唱家會將其中的〈秋江哭別〉用尺五線去演唱。但這唱段最後一句「我曾密約,中秋候你家中再奉茶」,收「六」音,如果用反線唱,伴奏樂師即可「食」住這個「六」音,以〝工六五生六六六五六反工尺上〞起反線中板的序。這樣的處理更理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