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怎樣分平仄


因為我稍後會和大家談談《帝女花》一劇中的「詩」,所以先來一個「熱身」,談談「平仄」這個問題。談詩是離不開平仄格律的。 

漢字的發音,有多種不同的聲調。 

普通話分四聲,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普通話沒有「入」聲) 。例如,成語「山明水秀」四個字就是「陰平、陽平、上及去」四個聲調組成的,讀起來,聲調起伏有致。再舉一個例子,同樣都是用m作為聲母的「媽、麻、馬、罵」的發音也分別是「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前兩聲我們稱為「平聲」,後兩聲我們稱為「仄聲」。 

至於粵音則更精采了,竟然有九個聲調,分別是「高平、高上、高去、低平、低上、低去、高入、中入、低入」。這九個聲調在字典上分別用「123456789」標記。其中「14」這兩聲是「平聲」,其餘七個聲是「仄聲」。我從字典中作「文抄公」,抄些例子吧。
 

1.      高平:天風花生山東鄉村   ()

2.      高上:總統左手好紙寫稿   ()

3.      高去:再次見證放哨試探   ()

4.      低平:時常雲遊河南田園   ()

5.      低上:老母婦女有雨買米   ()

6.      低去:內地道路腐敗賣字   ()

7.      高入:竹屋即刻不必急速   ()

8.      中入:尺索劫殺托砵結髮   ()

9.      低入:雜木白綠亦日十月   ()
 

作為中國人,學曉怎樣分平仄是很有意義的,而且並不很難。回想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有一次我和一位教中文的同事曾華滿老師,乘巴士由大埔出九龍。在巴士上我向他請教怎樣分平仄的問題。出到九龍,我已能夠粗略掌握了。如果懂得怎樣分平仄,那麼我們將會很容易學會欣賞詩、詞、曲、對聯、古文等等,可以昂然進入中國文學的殿堂了。唱粵曲的亦可輕而易舉怎樣分上下句了。

 

不同的字有不同的聲調。這就是所謂的「字含宮商」。唱曲的朋友都聽過、或已很熟習「問字取腔」的道理。舉些例子:方文正先生有兩首粵曲提到地府上的「陸判官」(《恨鎖樊川》和《苦鳳離鸞》) 。各位認為「陸判官」三字應該譜上甚麼音才最自然呢?方文正先生譜上612(6下面有一點) ,用工尺譜表示則是「士上尺」,這是最自然的了。方先生另有一首《救風塵之花迷蝶醉》,內有一句「談地說天」,大家又認為要譜上甚麼音呢?方先生用了5612(5,6下有一點) ,即工尺譜的「合士上尺」。許冠傑的《財神到》一曲,「財神到」三個字的音,是351(1上面有一點) ,即工尺譜的「工六生」,這也是「問字取腔」的例子。陳自強先生的名曲、陳小漢先生的「飲歌」《同是天涯淪落人》,是一首過場音樂寫得很動聽、唱腔設計很出色、唱情很緊湊的名曲,正如張匯先生所說,是由B哥唱紅、以往在演唱會上差不多「必有」的。但這曲其實有很多處都出現了「強姦工尺」的情況。只舉一處:「江州司馬濕青衫」一句,為了一定要用「江州司馬」(白居易的官階) 這四個字,硬生生的將〈悲秋〉這段小曲的工尺由「反六尺反反六六六六」改為「六六六反反六六六六」!這就是「強姦工尺」一例了。不過,已經唱了十五年左右的一首曲,也不可再改了。如果當初這一句改為「我今淚已濕青衫」不是好些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