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夢斷香銷四十年》
六月十八日,在高山劇場觀賞了由本刋主辦的「紀念編劇家陳冠卿專場」:《夢斷香銷四十年》。此劇是卿叔的名作,寫得十分好,主題曲《鸞鳳分飛》、《怨笛雙吹》、《沈園題壁》、《殘夜泣箋》及《再進沈園》均悅耳動聽,無論由那一個劇團演出,只要平平穩穩,已經可以打動觀眾。這一次由佛山粵劇院李淑勤、林家寶等的演出亦頗為出色。但,我覺得多年前看羅家寶拍羅艷卿及梁漢威拍陳慧思的演出,更有感染力。
筆者有歷史癖,在觀劇時每每也會看重劇情是否與歷史相符。如果發覺有所不合,始終會〝心有戚戚然〞。現在我想和大家談談《夢斷》一劇及有關的歷史。
先看看歷史,本事。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宋朝越州山陰(今淅江紹興) 人,生於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 ,卒於南宋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零) ,享年八十五。
千年以來,國人已普遍接受陸游和他的原配夫人唐氏有姑表關係,但事實並非如似。最早記述《釵頭鳳》一詞本事的是南宋陳鵠的《耆舊續聞》卷十及劉克莊的《後村詩話續集》卷二,但兩者均未言及陸、唐有姑表關係。至宋元之際,周密的《齊東野語》卷一有《放翁鍾情前室》一則,說〝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於其母夫人為姑姪。〞後人多接受這個說法。但,經學者考證,此說並不成立。陸游的母親乃江陵(今屬湖北) 人,是北宋名臣唐介的孫女。唐介的男孫,即陸游的舅氏共六人:唐懋、唐愿、唐恕、唐意、唐愚、唐憑,均以〝心〞為字底命名。陸游原配夫人唐氏乃山陰(今淅江紹興) 人,祖父唐翊,進士出身,於北宋宣和年間官至鴻臚少卿,而父親唐閎曾做過鄭州通判、江東運判等官,有弟閌、閲,名字均以〝門〞字為框。陸游的舅父中並無唐閎其人。可見,陸母與陸妻一為江陵唐氏,一為山陰唐氏,不存在甚麼姑表關係。周密的〝姑表說〞可能是因為看見劉克莊在《後村詩話續集》中所說的一句話:〝某氏改適某官,與陸氏有中外。〞某氏指唐氏,某官即趙士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唐氏再婚,嫁了趙士程,趙與陸氏有表親關係。後人考證到陸游與趙士程是同輩分的表兄弟。劉克莊並不是說唐氏與陸游有表親關係,周密誤解了劉克莊的話。
在《沈園題壁》一場,陸游初進沈園,長二流唱詞說〝才難展,馬難前,獻策平戎官數貶……〞。據《耆舊續聞》所說,《釵頭鳳》一詞題於辛未三月。辛未年為公元一一五一年,陸游廾七歲。《齊東野語》則謂當年乃乙亥,即公元一一五五年,陸游卅一歲。這些年間,朝政為秦檜把持。秦檜忌才,陸游在秦檜生前從未為官。秦檜於一一五五年死去,遲至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 ,陸游才被任為福州寧縣主簿,首進官場。所以在初進沈園的日子前,不可能已〝官數貶〞。在同場,陸游合尺花的唱詞說〝昨曾上書虞丞相,求臨戰地勇揚鞭……〞。按虞允文(一一一零至一一七四) 乃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 進士,在秦檜當權時,未受重用。遲至孝宗亁道八年(一一七二) ,他才出任左丞相兼樞密使。所以在初進沈園的日子前陸游亦不可能曾〝上書虞丞相〞。
陸游於初進沈園後,何時再進沈園?據陸游的詩集《劍南詩稿》卷二十五的一首作於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 的詩《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易主刻小闋于石讀之悵然》來看,他是在這一年秋天再進沈園的。當時陸游才六十八歲。陸游老當益壯,深懂養生之道,身體情况一向不錯,七八十歲時,一樣耳聰目明,牙力十足。《劍南詩稿》卷八十五有《自笑》詩,作於嘉定二年(一二零九) ,透露第二齒脱落。已是八十四歲了,才脱落第二隻牙,真難得!所以,我想他再進沈園時,應該還是身強力健的,不應像今日我們在舞台上所見老態龍鍾的樣子。據上述《禹跡寺南……》詩所說,以前在壁間所題的《釵頭鳳》亦應已另刻於一石上了。傷感的陸游寫道,〝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
《再進沈園》這一曲中,引用了很多陸游在不同時期所寫的詩詞,但沒有一首是他於六十八歲前後寫的。在二流段所唱的〝憑高酹酒,此興悠哉〞出自陸游在孝宗亁道八年(一一七二) ,四十八歲時所寫的《秋波媚》(見《渭南文集》卷四十九) 。另外,〝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此身行作稽山土〞,出自在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 七十五歲時所作的兩首題為《沈園》的七絕(見《劍南詩稿》卷三十八) 。第一首是〝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第二首是〝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弔遺蹤一泫然!〞後人考證到唐氏大概是於一一五九年去世的,所以在一一九九年,四十年之後,陸游寫出了〝夢斷香銷四十年〞之句。
陸游有沒有三進沈園、四進沈園?歷史上未有記載。但他在晚年還寫了很多有關的詩。在寧宗嘉泰元年(一二零一) 七十七歲時有《禹寺》一詩:〝暮春之初光景奇,湖平山遠最宜詩。尚餘一恨無人會,不見蟬聲滿寺時。〞(見《劍南詩稿》卷四十五。) 在寧宗開禧元年(一二零五) 八十一歲時有《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一詩:〝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見《劍南詩稿》卷六十五。) 在寧宗開禧二年(一二零六) 八十二歲時有《城南》一詩:〝城南亭榭鎖閑坊,孤鶴歸飛只自傷。塵漬苔侵數行墨,爾來誰為拂頹牆?〞(見《劍南詩稿》卷六十八。)在寧宗開禧三年(一二零七) 八十三歲時有《禹祠》一詩,內有〝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弔頹垣墨數行〞之句。(見《劍南詩稿》卷七十。) 在寧宗嘉定元年(一二零八) 八十四歲時有《禹寺》一詩:〝禹寺荒殘鐘鼓在,我來又見物華新。紹興年上曾題壁,觀者多疑是古人。〞(見《劍南詩稿》卷七十五。) 在同一年,有《春遊》七絕四首,其中第四首說〝沈家園裏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怱怱。〞(見《劍南詩稿》卷七十五。)
陸游一生雖然官場不如意,但著作等身: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其中包括《入蜀記》六卷及詞二卷(一百四十三首) ;《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收古近體詩九千一百三十八首;《放翁逸稿》二卷;《南唐書》十八卷;《老學庵筆記》十卷;《家世舊聞》八則;《齋居紀事》三十六則等。失傳的則有《孝宗實錄》、《光宗實錄》、《聖政草》、《山陰詩話》、《陸氏續集驗方》、《放翁詩說》等。
陸游一生希望可以光復中原,但南宋朝廷多年來以〝求和〞為主流,使這位在二十歲時已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之志的愛國詩人〝才難展,馬難前〞。《劍南詩稿》最後的一首《示兒》,可說是千古絕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悲的是在陸游去世六十多年後,宋室不但不能光復河山,反而亡於蒙古的鐵蹄之下。陸游的孫子陸元廷於宋亡時悲憤而卒,曾孫陸傳義絕食而死,玄孫陸天騏在廣東崖山蹈海殉國,另一玄孫陸天驥於宋亡後一生杜門謝客,……可見陸門的〝詩教〞是如何的深遠!梁啓超先生有詩讚陸游,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見《飮冰室全集》卷四《讀陸放翁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