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拗救
六朝人寫詩,屢用〈仄平仄仄平〉的句式。至唐朝,著名詩人、皇帝,亦沿用不絶。説這句今日我們説是〈孤平〉的句式〈不好聽〉的理由不充分。如果不好聽,古人就不會樂此不疲了。
因為孤平問題而產生的〈拗救〉問題,最早源於清代王士禛。王力因襲了他的觀點,詳盡論述方法。他早期著作,將拗救説提升到和詩律並列的高度。
拗救説提出後,也雜有不同聲音。啟功説不反對拗救,但卻説了句"下句自己也拗了,怎能還救上句呢"的話。(見《詩文聲律論稿》)張海鷗在《詩詞寫作教程》中説"初學作詩,最好不急於拗救"。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中説,"—個字的音錯了,用再錯—個的辦法是不能救的"。
抝而不救,在《全唐詩》中不勝枚舉。
李乃珍在《説詩解律》中説,"拗救説,對各句式抝救的不同論述容易誤導讀者、難為作者,尤其是有的學者隨意引申、放大拗救説的妙用,給詩律的認識造成混亂、困惑和人為的複雜性。"他説,"對新學詩者無必要再灌輸拗救理論,而代之以王力先生的二四字恒定理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