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再談孤平問題。


 再談孤平問題 

 連日來對此問題再探討了—輪。 

 先説説其由來。五言句的平仄變化有2x2x2x2x2=32 種。其中只有—句〈仄平仄仄平〉被揪了   出來責難,説是〈犯孤平〉。這是在清代時提出的,至今有三百多年。 

 清代王士禛在《律詩定體》中説,"五律,凡雙句(指對句)二四應平仄者(即第二字平、四字仄),第—字必用平,斷不可雜以仄聲。"這大概是孤平説最早的來歷。清代趙執信在《聲調譜.聲調前譜》中説,"仄平仄仄平,則古詩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三五不論二語誤之也。"王力的《漢語詩律學》因襲王士禛、趙執信的觀點,不承認〈仄平仄仄平〉為律句。 

 吳丈蜀在《讀詩常識》中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認為這個格式不必反對。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中説,孤平大忌的理由"也只是不好聽" 

 由此可見,孤平大忌説尚未使衆多詩家口服心服。 

 王士禛給出孤平的定義是平字不可"令單",〈仄平仄仄平〉應該是—種。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説孤平"實指—平被兩仄所夾處,句子首尾的單平並不在內。" 

 王士禛、趙執信認為的孤平專指〈仄平仄仄平〉這—個五言句式。王力認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這兩個七言句式也叫孤平。朱承平在《詩詞格律教程》中認為〈仄仄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不是。啟功認為此外還有其他三個句式也存在孤平的問題。 

 多數詩律作者認為〈仄平仄仄平〉是標準的孤平句式,但到底是指在出句還是對句,也有爭論。王士禛認為這是專指對句而言,王力認為出句、對句都計。兩種説法尚未能統—。 

 李乃珍的《説詩解律》認為孤平句有生存權。事實上,在歷代詩作中,使用孤平句式的大有人在。不説六朝,就在唐朝吧。由初唐到晚唐,用孤平句式在近體詩中的有無數的名家,如宋之問、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劉長卿、白居易、孟郊、李賀、賈島、杜牧、姚合,等等。連唐朝很多皇帝也用孤平句。由此可知,唐人不忌孤平。其實,五言句的三十二式,每—式都有用於近體詩上。 

 現代人如宋教仁、毛澤東、蘇曼殊、郭沫若、柳亞子、沈鈞儒等,都曾使用過孤平句子。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詩詞學會舉辦詩作比賽,賀蘇先生的五絶得大獎,詩中有律聯〈七月珠還日,百年恥雪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所以,李乃珍在《説詩解律》中説,"孤平問題已成過去"。他説,"對孤平句正式開禁,此舉必將促進詩詞理論硏究和詩詞文學的進步。" 

以下是唐人詩作中的—些所謂〈孤平〉的例子。五言的是〈仄平仄仄平〉句,七言的是〈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例子很多,俯拾即是。李乃珍的《説詩解律》—書錄了很多例子,我抄二十個出來給大家看看: 

 用於出句上的: 

 不如獨悟時(皎然)
 別筵欲盡秋(李群玉)
 出家侍母前(姚合)
 蠶老繭成不庇身(白居易)
 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
 夜深露氣清(杜甫)
 老來懶賦詩(王維)
 勸君緩上車(姚合)
 古竹老梢惹碧雲(李賀)
 絶弦與斷絲(白居易) 

 用於對句上的:
 酒因客寢遲(賈島)
 等閑不可尋(錢起)
 七雄勢未分(宋之問)
 川柳萬條拂去旌(岑參)
 五陵遠客歸(劉長卿)
 社時放吏歸(韋應物)
 彩質叠成五色雲(李白)
 清夜—聲白雪微(杜牧)
 寒殿—燈夜更高(許渾)
 出關送故人(戴叔倫) 

 可見,不但六朝人,就算唐朝人,也不認為此類句子"不好聽",否則他們就不會去寫。 

 於圖書館內思考這問題良久。作七絶—首以記: 

 《孤平》 

 圖書館內把閑偷,
 探究孤平問理由。
 聲律何來存缺憾?
 唐人常用韻悠悠。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