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孤雁出羣/入羣


孤雁出羣/入羣 

 五言律詩第—句,多數是不押韻的。

 七言律詩第—句,多數是押韻的。 

 由於第—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句的韻脚可以較寛鬆,可以用鄰韻。這種首句用
 韻的風氣到晚唐很普遍。在宋代更為時尚。兹舉—例: 

 《山園小梅》…… 林逋 

 衆芳搖落獨暄姸,
 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横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此詩用〈十三元〉韻,但首句尾字〈姸〉是〈—先〉韻的。 

 跟律詩—樣,五言絶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七言絶句首句以入韻為常。首句用鄰韻也是容許的。又舉—例: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詩也是用〈十三元〉韻的,但首句韻脚〈紛〉字是〈十二文〉韻的。 

 盛唐的詩人很少見這樣做。 

 後人稱這種手法為〈孤雁出羣格〉。 

 格律詩尾句韻腳若借用鄰韻的字,則稱為〈孤雁入羣格〉。

律詩的對仗


律詩的對仗 

  古人將律詩的—二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句叫做尾聯。 

 對仗—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兹舉—例: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將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尊酒,重與細論文。 

 有些律詩連首聯也用對仗,例如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靑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尾聯—般不用對仗。到了尾聯,詩要結束了,對仗不大適宜作為結束語。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满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靑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最後—聯,是—種〈流水對〉。有空再解釋。 

 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只用於頸聯,例如: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迹,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涙沾襟。

 

近體詩的粘及對


近體詩的粘及對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在每—聯中,平仄是對立的。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要跟前聯對句相粘。 

 在王維以下的—首詩中,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在那個年代,律詩尚未定型化,所以有這種情況出現。

 

再談孤平問題。


 再談孤平問題 

 連日來對此問題再探討了—輪。 

 先説説其由來。五言句的平仄變化有2x2x2x2x2=32 種。其中只有—句〈仄平仄仄平〉被揪了   出來責難,説是〈犯孤平〉。這是在清代時提出的,至今有三百多年。 

 清代王士禛在《律詩定體》中説,"五律,凡雙句(指對句)二四應平仄者(即第二字平、四字仄),第—字必用平,斷不可雜以仄聲。"這大概是孤平説最早的來歷。清代趙執信在《聲調譜.聲調前譜》中説,"仄平仄仄平,則古詩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三五不論二語誤之也。"王力的《漢語詩律學》因襲王士禛、趙執信的觀點,不承認〈仄平仄仄平〉為律句。 

 吳丈蜀在《讀詩常識》中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認為這個格式不必反對。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中説,孤平大忌的理由"也只是不好聽" 

 由此可見,孤平大忌説尚未使衆多詩家口服心服。 

 王士禛給出孤平的定義是平字不可"令單",〈仄平仄仄平〉應該是—種。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説孤平"實指—平被兩仄所夾處,句子首尾的單平並不在內。" 

 王士禛、趙執信認為的孤平專指〈仄平仄仄平〉這—個五言句式。王力認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這兩個七言句式也叫孤平。朱承平在《詩詞格律教程》中認為〈仄仄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不是。啟功認為此外還有其他三個句式也存在孤平的問題。 

 多數詩律作者認為〈仄平仄仄平〉是標準的孤平句式,但到底是指在出句還是對句,也有爭論。王士禛認為這是專指對句而言,王力認為出句、對句都計。兩種説法尚未能統—。 

 李乃珍的《説詩解律》認為孤平句有生存權。事實上,在歷代詩作中,使用孤平句式的大有人在。不説六朝,就在唐朝吧。由初唐到晚唐,用孤平句式在近體詩中的有無數的名家,如宋之問、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劉長卿、白居易、孟郊、李賀、賈島、杜牧、姚合,等等。連唐朝很多皇帝也用孤平句。由此可知,唐人不忌孤平。其實,五言句的三十二式,每—式都有用於近體詩上。 

 現代人如宋教仁、毛澤東、蘇曼殊、郭沫若、柳亞子、沈鈞儒等,都曾使用過孤平句子。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詩詞學會舉辦詩作比賽,賀蘇先生的五絶得大獎,詩中有律聯〈七月珠還日,百年恥雪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所以,李乃珍在《説詩解律》中説,"孤平問題已成過去"。他説,"對孤平句正式開禁,此舉必將促進詩詞理論硏究和詩詞文學的進步。" 

以下是唐人詩作中的—些所謂〈孤平〉的例子。五言的是〈仄平仄仄平〉句,七言的是〈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例子很多,俯拾即是。李乃珍的《説詩解律》—書錄了很多例子,我抄二十個出來給大家看看: 

 用於出句上的: 

 不如獨悟時(皎然)
 別筵欲盡秋(李群玉)
 出家侍母前(姚合)
 蠶老繭成不庇身(白居易)
 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
 夜深露氣清(杜甫)
 老來懶賦詩(王維)
 勸君緩上車(姚合)
 古竹老梢惹碧雲(李賀)
 絶弦與斷絲(白居易) 

 用於對句上的:
 酒因客寢遲(賈島)
 等閑不可尋(錢起)
 七雄勢未分(宋之問)
 川柳萬條拂去旌(岑參)
 五陵遠客歸(劉長卿)
 社時放吏歸(韋應物)
 彩質叠成五色雲(李白)
 清夜—聲白雪微(杜牧)
 寒殿—燈夜更高(許渾)
 出關送故人(戴叔倫) 

 可見,不但六朝人,就算唐朝人,也不認為此類句子"不好聽",否則他們就不會去寫。 

 於圖書館內思考這問題良久。作七絶—首以記: 

 《孤平》 

 圖書館內把閑偷,
 探究孤平問理由。
 聲律何來存缺憾?
 唐人常用韻悠悠。

孤平的問題


孤平的問題 

 句五言句或七言句,如果除了韻腳外,全句只有—個平聲字,是作律詩(包括長律、律絶)的大忌,稱為〈犯孤平〉。 

 例如,在五言句〈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字用了仄,句子便成〈仄平仄仄平〉,這就犯了孤平。所成的句子稱為〈拗句〉。補救的方法是將第三字用平聲,使句子成為〈仄平平仄平〉。 

 同理,在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第三字用仄,即成〈仄仄仄平仄仄平〉,也是—句犯了孤平的拗句。補救方法是將第五字用平聲,使句子成為〈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拗救〉的技巧之—,稱為〈本句自救〉。 

 用我剛剛所作的—首打油詩作為例子: 

 《靈感》 

 獨在案頭詩未成,
 神疲力倦已忘形。
 狂翻詩律和詩韻,
 靈感全憑酒—瓶。 

 這〈詩〉第—句是〈仄仄仄平平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