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我的偶像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是一位文學方面的全才。遺留至今的作品有詩2700多首,散文4300多篇,詞320多首。《宋史.蘇軾傳》稱讚他的創作「渾涵光茫,雄視百代」。清代趙翼《甌北詩話》說他「才思橫溢,觸處生春,胸中書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無不如志。……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在詩作方面,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散文方面,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是詞作「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近代詞學大師龍榆生認為用「清雄」二字來形容,更為恰當。)在書法方面,與米芾並稱「蘇米」 。在畫作方面,與以「胸有成竹」的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同道。政治方面,曾居官高至正三品,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1079年,發生了史稱「烏臺詩案」的事作,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拐點」。入獄130日後始獲釋,貶去黃州。之後,雖曾重返朝廷,但最後還是一貶再貶。從1089年至1094年,他出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的知州,「此生歸路愈茫然」(《慈湖夾阻風五首》)。1094年,貶往廣東的惠州,最後,於1097年,貶往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巿)。從1094年至1100年,蘇軾的官位由三品直降至九品!

 

在國土河山上,到處都有蘇的足印。他寂寞、失意,但曠達樂觀,詩文不絶,也有很多活動。他盡量在被貶去的偏遠地方積極生活,找尋生活的樂趣。在黃州,他有《豬肉詩》,記述了今日我們稱為「東坡肉」的泡製方法。又寫了《赤壁懷古》、《赤壁賦》及《後赤壁賦》等等千古傳誦的名篇。在惠州,有「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之語,可見他的洒脫倔強,能夠不斷地發現那些窮鄉僻壤的優勝處,為自己滯居當地找到理由。屈原的《遠遊》篇,流露了鬱結難解之情,蘇軾也在不斷地「遠遊」。他早已有「此生定向江湖老」(《淮上早發》)的結論。最終他被貶去的海南島,是在宋朝遠到無可再遠的貶所。這島「海氛瘴霧,吞吐吸呼。蝮蛇魑魅,出怒入娛」(《恍榔庵銘》),是「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與程秀才三首》)之「六無」之地。《宋史.蘇軾傳》說當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在這個惡劣的環境下,窮困年老的「蘇翁」,日子枯寂,將陶淵明、柳宗元的詩歌「常置左右,目為二友」(《與程全父十二首》),心平氣和,詩作持續[1]。蘇軾的弟弟蘇轍(1039-1112),是蘇軾的患難好兄弟,兩人感情深厚。蘇轍這時,也被貶於雷州,蘇軾竟有「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之句,用來安慰弟弟。蘇軾真的能夠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

 

1100年六月,蘇軾被赦,踏上北歸之路,渡海時的詩作,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絶冠平生」(《六月二十日渡海》) 。他對海南島竟然依依不捨,寫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別海南黎民表》)之句。在蘇軾為官的各州,他都有建設工程,且對當地的民智亦有所啟迪。在杭州期間,治理了西湖,並築了長堤,既保證了水資源,又美化了西湖風景。「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一。1101年,一代大文豪蘇軾病逝於常州 ,終年六十四歲。

 

  披讀屈原及蘇軾兩大文學家的生平及作品,我對他們相異的性情及不同風格的文學藝術,同樣嘆服。屈原政治失意,選擇了「去」,學習了彭咸。後人對他景仰,但在官場上失意的人,好像「江州司馬」白居易及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的十位士大夫(所謂二王八司馬,包括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被貶為郎州司馬的劉禹鍚等),沒有一個步屈原的後塵。他們選擇了「留下來」 。蘇軾當然是「留下來」名單中一位表表者。

 



[1]他追和陶詩,共成四卷,有109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