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星期一

如何用工尺去訂定粤音中的九聲


如何用工尺去訂定粤音中的九聲

 

字含宮商,的是沒錯。日前,得蔡德興師傅提點,使我茅塞頓開,更加理解這一概念。粤音的九聲分別是:

 

上平、上上、上去、下平、下上、下去、上入、中入、下入。

 

這九個聲的字我們可以用以下的工尺來「唱」出:

 

     工、尺、上、合、乙、士、工、上、士。

 

兹舉六組字為例:

 

1.      分粉訓焚憤份忽X佛

2.      因隱印人引刃壹X

3.      詩史試時市事X屑蝕

4.      淹掩厭炎染驗X醃葉

5.      鞭貶變XX便必憋別

6.      風俸諷逢X奉福X

 

(X位置有音無字)

 

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談屈原


談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343至公元前278年)為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的生卒年份似乎還未有定論。在政治上,他是失意的,被「小人」讒言中傷,失信於楚王,前後兩次被放逐,「遵江夏以流亡」(《哀郢》)。最終,在長沙,書絶命的《懷沙》篇後,於「滔滔孟夏」(《哀郢》)的日子,自沉於汨羅而死。屈原最重要的詩作是《離騷》,這是古今第一長詩。我國著名的長詩多是敍事詩,如古樂府的焦仲卿詩《孔雀東南飛》長1785字,韓愈的《元和聖德詩》長1024字,白居易的《長恨歌》長840字,杜甫的《北征》長700字。《離騷》卻是抒情詩。屈原用了400句,共2490字,反覆抒寫了個人的情懷,其中只有少量的幾句談及家世。除了《離騷》外,在他其他多篇的作品中,如《九歌》、《天問》、《九章》等,他表達了自己有高潔的情操,不會與小人同流[1];自己因受人妒忌,受讒而失信於君王,以致被逐[2];在放逐中,心情鬱悶憂傷[3];自己將會以身殉國[4]
 
 
從以上我隨意拾取的例子中,可見屈原在不同的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內,反覆申訴自己的不快感受,但同時,我們亦見到他的執著與不肯妥協。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除政治情感以外的其他生活細節。他用「鬱」字的次數是這麼多!彭咸,相傳是殷商時期的賢臣,因諫其君不聽而投水身亡。在「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涉江》),「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懷沙》)的現實下,屈原走了彭咸昔日的不歸之路,「懷沙礫而自沈兮,不忍見君之蔽壅」(東方朔《沈江》)。
  


[1]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離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離騷》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涉江》
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思美人》
 
[2]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離騷》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離騷》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離騷》
竭忠誠以事君兮,反進群而贅肬。《惜誦》
專惟君而無他兮,又眾兆之所讎。《惜誦》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懷沙》
心純庬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惜往日》
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惜往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3]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離騷》
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悲回風》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娛。《悲回風》
情沈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惜誦》
心鬱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惜誦》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鬱結而紆軫。《惜誦》
心鬱鬱之憂思兮,獨永歎乎增傷。《抽思》
遭沈濁而汙穢兮,獨鬱結其誰語。《遠遊》
 
[4]    雖不周於今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離騷》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
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抽思》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懷沙》
獨焭焭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思美人》)
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惜往日》
寧溘死而流亡兮,不忍為此之常愁。《悲回風》
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悲回風》
 

讀《四書》


讀《四書》
 
  我有一本湖南大學出版社的《四書全譯》,譯文分直譯、意譯兩部份,均置於原文以下,讀起來很方便,是一本很有用的工具書。《四書》的英譯本甚多,中英並讀,也很有得著。有些譯文很能表達出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例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譯為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is 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則譯為 “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The Nature.  A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Path of Duty.  The Regulation of this path is called Instruction"。
 
  《論語》的英譯,迄今為止,約有四十部,超過了任何其他外語的譯本。英國人理雅各(1815-1897)(James Legge)的譯本是經典了。中國人辜鴻銘(1857-1928)的譯本也十分出 色。(林語堂先生說辜氏「英文文字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劉殿爵教授(1921-2010)的譯本,被譽為是有里程碑的意義,亦已經成為「企鵝經典」。比較這些大師的筆法,可以對我們的學養有所增益。例如《里仁》篇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三家的譯法如下:
Legge      The mind of the superior man is conversant with righteousness; the mind of the mean man is conversant with gain.
辜         A wise sees what is right in a question; a fool, what is advantageous to himself.
    The gentleman is versed in what is moral.  The small man is versed in what is profitable.
 
  某日,讀《孟子》。在《公孫丑(下)》篇中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一段。我覺得在一個機構(例如公司、學校、或小至一個學會)內,「人和」最為重要。又,在《大學》內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說出我們要敬肅地日求進步,天天去求進步,繼續不斷地求進步。願以這一段與大家共勉。

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我的偶像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是一位文學方面的全才。遺留至今的作品有詩2700多首,散文4300多篇,詞320多首。《宋史.蘇軾傳》稱讚他的創作「渾涵光茫,雄視百代」。清代趙翼《甌北詩話》說他「才思橫溢,觸處生春,胸中書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無不如志。……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在詩作方面,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散文方面,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是詞作「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近代詞學大師龍榆生認為用「清雄」二字來形容,更為恰當。)在書法方面,與米芾並稱「蘇米」 。在畫作方面,與以「胸有成竹」的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同道。政治方面,曾居官高至正三品,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1079年,發生了史稱「烏臺詩案」的事作,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拐點」。入獄130日後始獲釋,貶去黃州。之後,雖曾重返朝廷,但最後還是一貶再貶。從1089年至1094年,他出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的知州,「此生歸路愈茫然」(《慈湖夾阻風五首》)。1094年,貶往廣東的惠州,最後,於1097年,貶往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巿)。從1094年至1100年,蘇軾的官位由三品直降至九品!

 

在國土河山上,到處都有蘇的足印。他寂寞、失意,但曠達樂觀,詩文不絶,也有很多活動。他盡量在被貶去的偏遠地方積極生活,找尋生活的樂趣。在黃州,他有《豬肉詩》,記述了今日我們稱為「東坡肉」的泡製方法。又寫了《赤壁懷古》、《赤壁賦》及《後赤壁賦》等等千古傳誦的名篇。在惠州,有「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之語,可見他的洒脫倔強,能夠不斷地發現那些窮鄉僻壤的優勝處,為自己滯居當地找到理由。屈原的《遠遊》篇,流露了鬱結難解之情,蘇軾也在不斷地「遠遊」。他早已有「此生定向江湖老」(《淮上早發》)的結論。最終他被貶去的海南島,是在宋朝遠到無可再遠的貶所。這島「海氛瘴霧,吞吐吸呼。蝮蛇魑魅,出怒入娛」(《恍榔庵銘》),是「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與程秀才三首》)之「六無」之地。《宋史.蘇軾傳》說當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在這個惡劣的環境下,窮困年老的「蘇翁」,日子枯寂,將陶淵明、柳宗元的詩歌「常置左右,目為二友」(《與程全父十二首》),心平氣和,詩作持續[1]。蘇軾的弟弟蘇轍(1039-1112),是蘇軾的患難好兄弟,兩人感情深厚。蘇轍這時,也被貶於雷州,蘇軾竟有「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之句,用來安慰弟弟。蘇軾真的能夠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

 

1100年六月,蘇軾被赦,踏上北歸之路,渡海時的詩作,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絶冠平生」(《六月二十日渡海》) 。他對海南島竟然依依不捨,寫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別海南黎民表》)之句。在蘇軾為官的各州,他都有建設工程,且對當地的民智亦有所啟迪。在杭州期間,治理了西湖,並築了長堤,既保證了水資源,又美化了西湖風景。「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一。1101年,一代大文豪蘇軾病逝於常州 ,終年六十四歲。

 

  披讀屈原及蘇軾兩大文學家的生平及作品,我對他們相異的性情及不同風格的文學藝術,同樣嘆服。屈原政治失意,選擇了「去」,學習了彭咸。後人對他景仰,但在官場上失意的人,好像「江州司馬」白居易及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的十位士大夫(所謂二王八司馬,包括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被貶為郎州司馬的劉禹鍚等),沒有一個步屈原的後塵。他們選擇了「留下來」 。蘇軾當然是「留下來」名單中一位表表者。

 



[1]他追和陶詩,共成四卷,有109首。

《帝女花》一劇的長句滾花和一些後話


和大家談《帝女花》一劇的長句滾花。
 
 
第一場〈樹盟〉中,周鐘這個周世伯伴住世侄世顯去「鳳台新試酒」,其實是帶他去和長平宮主「相睇」。他見世顯滿懷自信,一手拖著他,唱道「帝女花不比宮牆柳,長平蕙質殊少有,君王有事必與帝女謀,你三生有幸得向裙前叩,切記鳳台應對莫輕浮。難得雲英今夕會裴航,你要一片虔誠求柱扣。」想來,他是很瞭解世顯這個自比曹子建和秦少游,恃才傲物的世侄,所以才一再叮囑他不要輕浮的。短短的一段長花,道盡了老人家的世故,世顯的才華、性格及長平的蕙質蘭心。唐滌生先生用這種手法交代劇中人的性格,而不是用說書人的立場告訴聽眾那個是忠,那個是奸的。 
 

在《帝女花》中,由周鐘唱的長花總共有三段,現在就讓我們看看第三段吧。在〈上表〉一場中,世顯穿上駙馬裝,手捧長平宮主表章,「衝冠壯志凌霄漢」,昂然踏進「後有刀鎗和斧杖」的金鑾殿,與清帝來一個「文交鋒」。當他說要將宮主的表章「朗誦於朝房」時,清帝極怒,手震震指住世顯,叫他「一字一字謹慎唸來」。這時,一直在發「繁華夢」的周鐘及周寶倫父子恐懼了。周鐘唱出以下的長花下句「一字繫安危,禍福憑汝降,勸君莫惹泉台浪,莫向陰司叫無常,我一心欲把紅鸞傍,誰知傍錯你隻少年亡。」周寶倫也緊接唱出長花上句「一字重千斤,人命輕三兩,縱使你有心毀碎齊眉案,須防寶殿有刀藏,一命難銷故國讎,恐怕你累到三百遺臣同落網。」到此時,所有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於主角周世顯身上了!這兩段長花正像暴風雨頃刻便來之前夕!然後,周世顯冷笑詩白「六代繁華三日散,一杯心血字七行」,唸出表章!真是劇力萬鈞呀! 


在《帝女花》中,周寶倫及周瑞蘭這一雙兄妹,品性不同。哥哥在明朝滅亡後,密意鑽營,希冀可以重過舊日繁華日子。他決意要出賣長平宮主。周鐘說「賣之誠恐負舊朝。」寶倫答說「不賣如何有新祿俸。」瑞蘭是一位有正義感的女子。他不恥父兄所為,站在長平那一邊,與維摩庵的老道姑一同協助長平,以李代桃僵之策,安排長平避世於維摩庵中。周寶倫前後唱了兩段長花。在〈上表〉那一場,世顯向長平陳述宮主要入清朝的原委及安排在清宮事成之日,花燭之時,夫妻雙雙仰藥於含樟樹下。長平修表後,與世顯相擁在一起,這時已近天明時分。周鐘父子和十二宮娥上場,寶倫唱道:「玄武聽更殘,玉漏催朝早,坤寧門外傳鐘鼓,玉盤金盞設醇醪,百官同賀鴛鴦譜,御香薰滿鳳凰爐。彩鳳還巢日,花燭拜朝時,你地夫婦未應長擁抱。」這一段的文字優美,對仗出色,他催促世顯及長平立即登程,但語調還是平和客氣的。基本上,寶倫本質也不壞,只不過想「復享繁榮」吧了。到世顯攜表上朝,要將表章朗誦於朝房時,周鐘及寶倫各唱了一段長花,之前已述及。至於瑞蘭唱的那一段長花,是她獨居紫玉山房,感歎長已「有心削髮,無意紅塵」,正想「關閉紙糊窗,永垂青紗帳」,以杜絕自己憑欄之念時唱出的。且看看這位一般視作閒角的的一段唱詞:「開盡紙糊窗,望斷花台路,花徑為誰勤打掃,盼求彩鳳返青廬,落紅又報三春老,未見人歸伴影孤。又怕宮主敲一世紅魚,也難乞取慈航普度。」這一段唱詞道出瑞蘭一直默默地在長平後面支持她,真是長平的好姊妹。 

如果我沒有數錯,《帝女花》一劇中,共有九段長花。這些長花,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在劇中和普通的滾花一樣,雖不是詩詞,其味道與詩詞何異?我們看看最後一段長花。
 

清帝想用懷柔政策,誘使長平及世顯入清,但聽罷世顯所誦的、長平所修的表章後,第一個反應是「震怒」。周鐘父子站在一旁,徨恐得只有震的分兒。但這位清帝是開國之君,也是聰明的人,他唱的長花表明了在這一刻的「腦交戰」:「我未作捕蛇人,卻被雙蛇蟠棍上,休說女兒筆墨無斤兩,內有千軍萬馬藏,鳳未來儀先作浪,帝女機謀比我強。」唱完了這句長花的下句後,他心中已迅速作出了決定,隨即唱滾花上句「強顏騙取鳳還巢,重新再露慈悲相。」好一個清帝!好一句「雙蛇蟠棍上」!好一個「露」字!唐滌生先生的功力真恐後無來者了。
 

有批評者見在〈迎鳳〉一場中,世顯唱中板「黃金嫩柳拂羅袍。似是仁慈清世祖,恩迎駙馬戀新槽。」認為出了毛病。按,明朝被滅後,滿清入主中國,年號為順治。順治在位十八年後去世,廟號為世祖。根據中國歷史的慣例,中國的歷代帝王都有年號、廟號。在《帝女花》的劇情發展上,〈迎鳳〉及〈香夭〉時的順治年僅六歲,又未死去,自然地還沒有廟號。因此,〈迎鳳〉中周世顯口中的「似是仁慈清世祖」是不對的。在1959年任白電影版中,此段改為「黃金嫩柳拂羅袍。清帝懷柔排圈套,」後又有改作「似是仁慈清帝祖」的。
 

又,在1644年,滿清入關時,破李自成及迎清帝定都於北京的是皇叔多爾袞。多爾袞為順治當上攝政皇時是三十三歲,負責出謀劃策。劇中的「清帝」應該是多爾袞。他和周世顯、長平公主對戲的;相反,假若以順治出現作對戲的話,就沒有發揮角力的效果。劇中為了突顯清室政權霸主的氣焰、增加戲劇的張力,因而設計了由多爾袞為「清帝」出場,也是順治的「化身」。這個安排我覺得真是無可奈何!(我歷來不同意戲劇界將歷史人物及事件亂搞的,因為戲劇除了提供娛樂外,還有「教化」的作用,如果不是責任的話!)

 

 

 

小談韻書


歷代韻書多的是。三國時有《聲類》,晉代有《韻集》,南齊有《四聲切韻》,梁有《四聲韻補》,隋有《切韻》,唐有《唐韻》,北宋有《廣韻》、《集韻》,金元時有《平水新刊韻略》、《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等等。
 
金代於平陽府設經籍所,所刻印的書籍稱為平水版(平水為水名,出于平陽西壺口山)。這時刻印的韻書後來稱為「平水韻」。「平水韻」共有106韻。當時的韻書雖然失傳,但平水韻卻保存在《佩文詩韻》裏。今天我們作舊體詩詞,仍會用平水韻。
 
1965年,中華書局編《詩韻新編》,將《佩文詩韻》的106個韻簡化為18個韻部,方便了現代作詩的需要。

《屈蘇》(七律習作)


早前讀屈原及蘇軾的詩文,有感於這兩位大詩人在遭到貶謫後之自處之道,試作一首七律《屈蘇》。請方家指點。

 

《屈蘇》(七律習作)

 

閒翻古卷意忻忻,

天問離騷宋代文。

屈子流亡吟澤畔,

東坡眨謫詠江濱。

嶺南啖荔留詩句,

汨水懷沙葬國魂。

楚殿烏台俱泯滅,

去留肝膽耀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