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星期六

FB上貼《臨江仙》的一個小結:


貼《臨江仙》的一個小結:
 

 黃榮章(William Wong)教授是詞的專家,我則是初學者。我對《臨江仙》這個詞牌很有興趣:它不長不短,一韻到底,是初學填詞時較容易掌握的一個詞牌。我於去年五月中和黄兄相約每天都在FB上貼《臨江仙》,一來「貪玩」,二來也可以和大家分享各朝各代的詞人的佳作。至今我們共貼了470首左右。黄兄比我勤力,資料又比我齊全,貼的比我多。
 

 此調按字數多少可以分為 54字、56字、58字、60字、62字、74 93 共計七種,其中 58 字的上下闋可以均為 [六、六、七、五、五] 言或均為 [七、六、七、四、五] 言,後者又可再細分為七體。(一共十四個體式) 常見的是 58 字或 60 字。臨江仙尚有的別名: 庭院深深, 採蓮回, 想娉婷, 瑞鶴仙令, 鴛鴦夢, 等等。
 

 其實,我最先認識的《臨江仙》詞,是明代才子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的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這首詞放在卷首,之後,幾乎家傳戶曉了。所以,先入為主,無論我張貼的《臨江仙》是那個版本,我心目中都是認為這個「六十字」的版本唸來最順暢。我相信我的偶像蘇軾也是最愛這個版本的。
 

 《東坡樂府》錄蘇軾所填的《臨江仙》共十四首:
 

 1. 四大從來都遍滿
 2. 自古相從休務日
 3. 細馬遠馱雙侍女
 4. 夜飲東坡醒復醉
 5. 多病休文都瘦損
 6. 一別都門三改火
 7. 我勸髯張歸去好
 8. 九十日春都過了
 9. 詩句端來磨我鈍
 10. 忘卻成都來十載
 11. 尊酒何人懷李白
 12. 冬夜夜寒冰合井
 13. 誰道東陽都瘦損
 14. 昨夜渡江何處宿 

 這十四首《臨江仙》,除了第11首是58字的,其餘全是60字的呢! 

 黄兄將我們貼過的《臨江仙》用Excel做了一個很好的紀錄。在紀録中,蘇軾的十四首只有七首被我們貼過。現在就讓我一次過將這十四首張貼吧。
 

 《臨江仙》 

 詩句端來磨我鈍,鈍錐不解生鋩。
 歡顏為我解冰霜。
 酒闌清夢覺,春草滿池塘。 

 應念雪堂坡下老,昔年共采芸香。
 功成名遂早還鄉。
 回車來過我,喬木擁千章。
 

 《臨江仙》(辛未離杭至潤,別張弼秉道) 

 我勸髯張歸去好,從來自己忘情。
 塵心消盡道心平。
 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過矣,憑君說與南榮。
 願聞吳越報豐登。
 君王如有問,結襪賴王生。
 

 《臨江仙》(送李公恕)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雲重作春陰。
 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雲無路追尋。
 淒風寒雨更駸駸。
 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臨江仙》(送王緘)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恁將清淚灑江陽。
 故鄉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慇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 

 尊酒何人懷李白,草堂遙指江東。
 珠簾十里卷香風。
 花開花謝,離恨幾千重。 

 輕舸度江連夜到,一時驚笑衰容。
 語音猶自帶吳儂。
 夜闌對酒,依舊夢魂中。 

 註:另一本上闕第四句作(花開花又謝),下闕第四句作(夜闌相對處)
 

 《臨江仙》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毬。  

 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年少風流。
 佳人斜倚合江樓。
 水光都眼淨,山色總眉愁。 

 註:另一本之後闕為

 閬苑先生須自責,蟠桃動是千秋。
 不知人世苦厭求。
 東皇不拘束,肯為使君留。
 

 《臨江仙》(風水洞作) 

 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
 故應為我發新詩。
 幽花香澗谷,寒藻舞淪漪。 

 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
 還憑流水送人歸。
 層巔餘落日,草露已沾衣。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蹋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尊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臨江仙》(疾愈,登望湖樓,贈項長官) 

 多病休文都瘦損,不堪金帶垂腰。
 望湖樓上暗香飄。
 和風春弄袖,明月夜聞簫。 

 酒醒夢迴清漏永,隱床無限更潮。
 佳人不見董嬌嬈。
 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 

 冬夜夜寒冰合井,畫堂明月侵幃。
 青釭明滅照悲啼。
 青釭挑欲盡,粉淚裛還垂。 

 未盡一尊先掩淚,歌聲半帶清悲。
 情聲兩盡莫相違。
 欲知腸斷處,樑上暗塵飛。
 

 《臨江仙》(贈王友道) 

 誰道東陽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
 瑤林終自隔風塵。
 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 

 省可清言揮玉塵,真須保器全真。
 風流何似道家純。
 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
 

 《臨江仙》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誰起笛中哀。
 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  

 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
 憑陵急槳兩相催。
 想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臨江仙》 

 細馬遠馱雙侍女,青巾玉帶紅鞾。
 溪山好處便為家。
 誰知巴峽路,卻見洛城花。  

 面旋落英飛玉蕊,人間春日初斜。
 十年不見紫雲車。
 龍丘新洞府,鉛鼎養丹砂。

2015年1月6日星期二

談《血濺未央宮》


《血濺未央宮》
 

方文正先生近年頗多佳作,《血濺未央宮》是很多粤曲演唱者喜愛的一曲。這一曲用折子戲在舞台上搬演也很適宜。原唱的張滙先生及張琴思女士的演繹也很出色。曲的本事是說漢朝開國功臣韓信被蕭何設計,教呂后「脂粉描箋」,誘入未央宮中,用「麻沸毒藥和酒」之計使韓信「無力再現雄風」,然後由呂后用竹劍將韓信刺斃。 

且讓我們看一看真正的歷史是怎樣記載的。 

漢朝有兩座宮殿:長樂宮及未央宮。長樂宮,或稱東宮,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宮殿,位於漢長安城南隅,周長約一萬公尺,城牆厚度約有二十公尺,總面積達六平方公里,相當於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根據秦朝的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高祖七年(前200年), 劉邦從原本居住的櫟陽城,入主已改建完工的興樂宮,並更名為長樂宮,配和同年修建的另一座宮殿未央宮,稱長樂未央,寓意「永遠快樂,無窮無盡」。自劉邦入主後,長樂宮便作為皇帝所居之宮室,同時有其他附屬建築:前殿、鴻台、臨華殿、溫室殿、長定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等等。劉邦死後,其子惠帝繼位,改居未央宮,往後的西漢皇帝都住在未央宮中,長樂宮便改為皇太后的宮室。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仍居住在漢朝宮殿,並將長樂宮更名為常樂室。新朝覆亡時,長樂宮於戰火中被焚毀了。至於未央宮,則是由蕭何督建的。未央宮在漢長安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迹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韓信(前230-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他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韓信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 

韓信於前206年投奔劉邦。起初,他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準備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如此將才不能輕易失去,於是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 

206年八月,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由韓信領軍「暗渡陳倉」,突襲雍王章邯,大勝,旋即攻佔咸陽,關中大部份歸順漢王劉邦。 (《史記》等正史沒有提及「明修棧道」一事。)劉邦於前205年領聯軍五十六萬人攻佔項羽首都彭城。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劉邦這時還在沉迷享樂,結果在彭城之戰慘敗,退至滎陽。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讓韓信帶往滎陽前線救援劉邦。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攻佔齊地。 

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但直封韓信為「真齊王」,而非代理。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韓信自認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韓信始終抱着「漢終不負我」的幻想,不忍叛漢。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聽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項羽撤退到垓下,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自刎而亡。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劉邦打算捉拿項羽的部將鍾離昧,但鍾離昧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他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劉邦採用陳平計策,打算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聽從門客建議,把鍾離昧賜死,取其首級,到了陳縣(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見了鍾離昧首級並不領情,令人擒拿韓信,韓信說「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已經被殺,就可以把獵狗煮來喫了;飛鳥都射殺完,就可以把良弓收藏起來了;敵國消滅了以後,謀臣也可以殺了。」後來劉邦赦免韓信,將他降為淮陰侯。韓信自覺功高震主,常稱病不出。 

呂雉(前241年-前180818日),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后、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省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在劉邦任泗水亭長時吕雉已嫁了劉邦。她比韓信年長十一年,歷史並無記載她和韓信有戀情。 

196年,陳豨起兵造反,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在韓信前來祝賀時將他擒拿,聲稱有人密告他與陳豨共謀。韓信於長樂宮被處以「五刑」(「先黥、劓,斬左右趾,笞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罪詈詛者,又先斷舌」),並誅連三族。 

《史記.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中,司馬遷對此的評說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明代茅坤論韓信:「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漂母進飯」一詞說的是韓信早年窮困潦倒,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替人洗衣為生的婦人(漂母)的餐飯接濟。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不是為了報答!」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回到淮陰,找到了漂母給了一千兩黃金。 

後世人稱:「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二婦人(漂母、呂后)」。 

所以,我們在聽曲之餘,還應該要知道一些歷史。韓信是死於長樂宮而不是未央宮的。他並非死於竹劍之下。他和呂后應無發生過「姊弟戀」。《血濺未央宮》曲詞中,呂后稱韓信為「楚王」也是不合的,因為韓信在長樂宮中受刑而死之前幾年已被降為「淮陰侯」了。